第24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24章
這不是一出正式的朝會, 而是只涉及了五位宰輔的小型議會。
但當“宸妃”二字說出的時候,依然有若一道驚雷砸下,使得滿座皆驚。
李治在將其說出口的時候, 甚至沒忘記同時將其提筆寫出來,像是唯恐諸人不知道他要說什麽一般。
這足以看得出,他不是在與人說個笑話, 而是以一種端正嚴肅的口吻試圖與在場諸人商議。
可他這個議題真不簡單吶。
宸妃,好一個宸妃!
宸這個字, 何止不在“貴、淑、德、賢”四妃名號之中,其內涵也非同一般。
這是個時常用來指代紫薇或者帝王的稱號, 可如今竟是要被李治給用在妃嬪身上。
如此說來, 李治這是直接跳過了早前提議昭儀封妃之說,要在四妃名號之上再創一個更為隆重的名頭,專為武昭儀所設。
真是——
前所未有之事!
來濟與韓瑗相互過了個眼神, 都看出了對方眼中的憂慮。
憑借著二人的敏銳都不難聽出,陛下開口之時, 充滿著來勢洶洶的意思。
此番忽然召集眾人議會,竟也未令太尉出席, 更顯出其鋒芒畢露。
細想之下又覺並不奇怪,武昭儀冒險隨同陛下祭拜昭陵,以求洗脫身份上的問題,更是為子嗣單薄的陛下又生下了一位小皇子。
此等行事,陛下怎能不為她所打動呢?
這也給了陛下提出晉位的契機。
但若當真放任李治行事, 讓他先借著去歲的籍田禮與關中水患一事除掉了柳奭, 再借著冊封武昭儀為宸妃取代王皇後和太子李忠的位置, 進而一步步蠶食,這禍事遲早會席卷朝堂, 隨後波及到他們頭上的。
所以哪怕明知去歲陛下便冷酷手段行事,時至今日也沒給中書令起覆的機會,他們也依然必須對陛下的某些決定,做出必要的反對。
不過來濟到底是難以忘記去年的岐山之上夜觀山洪的景象,在陛下出口提出宸妃封號之時,先是怔楞了一瞬,反倒是另一頭,同樣被召集到此地來的尚書右仆射可沒那麽多猶豫不猶豫的。
這不是別人,正是先帝顧命大臣之一的褚遂良。
尚書省左仆射於志寧年近七旬,對於陛下的種種決定已甚少幹涉,全然抱著不聞不問的做派,哪頭也不靠著,右仆射褚遂良便等同於尚書省明表態度的長官。
李治眼皮一跳,直覺這人嘴裏說不出好話來。
果然聽到褚遂良開口便道:“陛下為昭儀生造妃嬪封號,在貴妃之上另設宸妃,那欲置皇後於何地呢?皇後為陛下在藩府之時先帝賜婚而來,份屬名家,至今無有過錯,再觀昭儀其人,門第衰微,不為貴姓,絕不堪配宸之一字!”
“妃嬪雖非中宮,四妃仍表陛下體面,何況欲於四妃之上再設名號?再看武昭儀其人,固為陛下生育有功,然從未聽其有幽閑令淑之美德,還望陛下三思。”
褚遂良話畢,便直挺挺地站定在了那裏,宛然是覺得自己的這番諫言有理有據。
唐初風尚也本就是出言直諫為美德,更令他出口之時理直氣壯。
何況早在李治將他們幾人找來之前,長孫無忌便已隱約自拜謁昭陵的種種跡象中推斷出了些端倪。
於是在褚遂良與他早前會面的時候,長孫無忌便暗示過,若是陛下有不妥之舉,褚遂良但可直接反駁,隨後他會為其補上說辭的。
可褚遂良是說痛快了,卻無異於在李治興致正盛的時候,一個巴掌打在了他的臉上。
李治目光中厲色一閃而過。
但此種情形在他說話之前已有預料,開口之時倒仍是語氣和緩,“褚卿,古人有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你評點昭儀家世,枉顧武德功臣,又妄言妃嬪德操,此非君子所為吧?”
褚遂良面不改色,持笏叩首,“陛下言行舉止有失,臣自然不敢屈從。若陛下以為臣此舉乃是忤逆聖顏,合該萬死,將臣拉下去處置便是。但加封武昭儀為宸妃,實不可行!”
李治冷冷地看著在座幾人的表情。
在場五人裏——
於志寧悶頭不言,崔敦禮安分端坐,最是疾言厲色的,便是褚遂良。再觀望得仔細一些,便不難發覺,也在此地的韓瑗和來濟兩位,都有意欲起身呼應褚遂良的意思,眼看就只差一把火了。
他連忙一擺衣袖,“此事容後重議,朕不想聽到一家之言。”
這出冊封宸妃的小會議不歡而散得很快,甚至快到讓人以為,李治是不是只在突然之間冒出的想法。
可自母親魏國夫人處得到消息後,王皇後卻絕不敢這樣以為。
“宸”這個字的分量太重了,重到絕不是一拍腦門就能想得出來的。
陛下之所以在褚遂良提出反駁意見後,果斷停止了計劃,不過是因為不想看到,在此番他召集起來的五個人中,竟有三人公然對他持以反對的論調。
現在還可以說,是一人反對,四人未曾表態,在臉面上好看得多,也就有了將其重新提出的可能。
深知此刻局勢緊迫,王皇後在殿中端坐了小半日後,果斷出了門。
她當然不是自討沒趣去尋李治過問封妃之事的,這話說出去只怕還要起到反效果。
她是去拉攏盟友的。
-----
淑景殿中,蕭淑妃將目光從面前正在修剪捯飭的盆景之上挪開,落到了王皇後的臉上,語氣淡淡,“真是難得,有一天居然會從你的嘴裏,說出聯合這兩個字。”
蘭陵蕭氏多出美人,蕭淑妃也不例外。
昔年李治尚未登基還是太子的時候,蕭淑妃以太子良娣的身份備受恩寵,這才能令雍王李素節在封號上如此特殊。
也正是這份從家世到聖寵上的優勢,才讓她在前些年有和王皇後爭鋒相對的底氣。
但近兩年間,除了去歲協助於雍王籌辦陛下的籍田禮外,已很少聽到蕭淑妃冒尖的動靜。
她此刻半靠在鏤空窗格旁的矮榻上,窗邊竹影與案幾上的盆景交映成趣,連帶著她稍顯美艷的眉眼都看起來柔和了不少,仿佛有幾分與世無爭的做派。
但當聽到王皇後說出的下一句話時,蕭淑妃的眉頭還是倏爾一緊。
王皇後道:“你還是那麽不聰明。明明優勢在握,卻從不明白何時該當破釜沈舟。”
“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我笑你既看明白了一些東西,又沒看明白。”王皇後在蕭淑妃的對面坐下,轉頭往殿中宮人的臉上掃了一眼,“這是你的待客之道嗎?我往安仁殿去的時候都有茶點擺在面前呢。”
蕭淑妃擡了擡眼簾,擺手示意宮女退下去籌備茶水。“有話直說便是,何必彎彎繞繞的。”
她的宮女退下之時,乖覺地將殿門先給關上了,料來這出籌備不會太快,留出了充裕的空間給那二人交談。
見只剩下了她們二人,王皇後這才緩緩開口,“當年陛下對你的期望頗高,但你只是想要母憑子貴,借著陛下對雍王的寵愛更進一步,卻完全沒想為陛下做更多的事情,所以陛下對你早有不滿。那麽武昭儀進宮後不久你便失寵,真是實屬應當。”
蕭淑妃的面色微變,卻沒說出反駁之言來。
在她面前的這位高門貴女氣場淩厲,語帶倒刺,竟絲毫也不顧後妃往來的規矩,給彼此留出些餘地,只這一句便紮人肺腑。
可想到那句讓人不必彎彎繞繞的話還是她自己說的,蕭淑妃又將這份苦悶給吞咽了下去。
這幾年間她一面旁觀著宮中人事起落,一面也算有些覺悟了。
聽得王皇後已接著說了下去,“蕭淑妃,你這等習慣可真是不太好。”
“別以為我看不出來,如今你也不想多問多管,只想一邊維系著雍王的地位,一邊見我同武昭儀分出個高下來,好從中漁翁得利。可你別忘了,有些戲不是這麽好看的?也不是人人都能坐得那個撿漏的位置!”
她伸手拍在了二人之間的案幾之上,“你真以為,這會是個兩敗俱傷的局面嗎?”
蕭淑妃對上了她的目光,“皇後說笑了,您為後宮之首,武昭儀承您恩德入宮,需對您執禮數,何來兩敗俱傷。”
王皇後冷笑了一聲,“這種體面話,有外人在的時候說說也就算了,在此時有什麽好說的。我沒同你繞圈子,你倒是來跟我比油嘴滑舌了。”
“那也別怪我將話都跟你說明白了。武媚娘此人聰明得很,她知道陛下要什麽,更知道將自己的前途和陛下捆綁在一處,所以如今沒有什麽我與她都在陛下面前失勢的可能,只有兩種結果。”
蕭淑妃眉心微蹙,已隱約猜到了王皇後會說出什麽來。
王皇後字字緊逼,“要麽,我贏,繼續坐穩我這皇後的位置,太子依然是太子,前朝朝堂之上,陛下依然要對關隴勢力仰仗有加。”
“要麽,我輸,武昭儀與陛下共同進退,到時候皇後之位轉手於她,總歸她膝下有兩位皇子,由誰來做這個太子都無妨。陛下已先削了我舅父的官職,誰知他會不會將兩位顧命大臣也給一並削了。”
“那麽,蕭淑妃,你在哪兒?”
蕭淑妃人雖未動,發間步搖卻有一瞬的顫動。
王皇後往回靠了靠,一面端詳著蕭淑妃的神情,一邊用溫和下來幾分的語氣說道:“你與我相識這麽多年,不會不知道我是什麽脾氣的人。倘若我贏了,既已有太子在手,別管他是不是由我所出,你我起碼還能對坐相談,可若是武昭儀上位……”
這位舉止端方的皇後直到此時才在臉上顯示出幾分軟弱姿態,她嘆了口氣,“蕭淑妃,以你的消息靈便不會不知道,陛下有意冊立她為宸妃。連宸這個字都肯給她了,還有讓你借機覆起的機會嗎?”
蕭淑妃闔目深吸了一口氣,雖然依然未曾開口,卻已有了個答案。
沒有了。
無論是因武昭儀和陛下乃是同路之人,還是因為陛下真是個癡情人,要將並無後臺的武昭儀扶持上位,武昭儀和王皇後都是二中選一的結果。
不是她在此地潛心靜修,又讓雍王保持著對外的好名聲,便能從中牟利的。
李素節不是李治。
李忠和李弘也不是李承乾和李泰。
而倘若武昭儀取勝,也就意味著陛下能在朝堂上獨攬大權,不再被一些東西牽絆住手腳,她蕭淑妃何止無功,在此前的“無為”只怕還要被追究責任!
她們這位陛下,說有情也有情,說無情……也無情啊。
所以一點也不奇怪,來找她的會是王皇後,而不是看起來更為勢單力薄的武昭儀。
聽得門外隱約傳來了宮女走回的動靜,蕭淑妃重新撿起了案上的剪子,對著面前的盆景又落了一刀。落刀哢嚓的聲響稍稍蓋住了她開口的聲音,倒也足夠讓王皇後聽個清楚,“你需要我做什麽?”
王皇後答道:“讓有些該辦事的人給陛下施壓。”
哪怕宸妃因“宸”字貴重,也絕不能開這個先例!
“不過,也得小心一些,”王皇後起身之時又補充了一句,“若是真將陛下圍追堵截到死路,誰知道會不會激起他的逆反之心呢?”
那畢竟還是天子啊。
蕭淑妃頷首,“此事不必你教我。且恕我不能多款待皇後殿下了。”
皇後不願讓人知道她來此地拜訪,不會在這裏久留,宮女備下的茶點是派不上用場了。
至於她……送走了王皇後之後,蕭淑妃揉了揉額角,又忽覺有些悵然。可局勢至此,正如王皇後所說,她不能給武昭儀取而代之的機會。
她也並不只是自己一個人,還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在身側呢。
若她倒了,那三個孩子又該怎麽辦呢?
大概是討不了好的。
她擡手對著心腹宮女招了招,示意對方為她鋪紙研墨。
王皇後來得匆匆,她這頭也不能太過拖沓,她也當然知道王皇後話中所說的意思,不會弄出過猶不及的花招。
陛下如今還未將冊封宸妃之事宣之於眾,她便不能讓人以明確的方式做出反對,還是得以迂回的方式來做了。
比如說……
她落筆寫下了第一個字。
——————
清月看著面前的畫本,用拳頭握著筆又往一旁的顏料盤裏蘸了蘸。
當然,給一周歲多點的小孩子塗鴉所用的顏料,都已經過了專門的篩選,唯恐她將顏料給吞咽下肚,比如藤黃這種顏色,便被排除在外了。
不僅如此,還需另有一人監督著她的行動,防止她搞出什麽其他的名堂。
她沈默地和盯著她的澄心對視了一眼,又鬼鬼祟祟地往內室的方向瞟去,見聽不到那頭的聲音,頗有些不滿地轉回了視線。
不過就算聽不到,眼見李治來時的躁怒壓抑神情,她也能大致猜得出來發生了何事。
哎,好慘一皇帝。
去年年末的李賢出生,因武昭儀是在拜謁昭陵的半道上發動,險些出事,又有她以幼兒對母親的擔憂加深了李治的同情,直接將他意圖徹底打開局面的情緒逼迫到了頂峰。
柳奭被削官遣返後並無再度被拽回朝堂的跡象,也讓李治意識到,只要他行動得法,完全有實現自主權的機會。
而這兩廂合並,便讓李治下定決心要盡快打開局面。
將媚娘自武昭儀的位置上封妃,便是他意圖再度觀望朝堂局勢的第一步。
這個妃還不能是尋常的妃嬪,起碼要先壓過蕭淑妃才好。
這份特殊或許多少也有些出自李治的本心。
所以才有了那一個“宸”字。
可李治怎麽也沒想到,這一步走出後遭到的反對會有如此之激烈。
先是在那出召集了五名臣子的議事上,褚遂良以“先朝托付”的立場表達出了明確的反對。
同為宰相的韓瑗、來濟雖還未來得及說話,眼看也是站在褚遂良這頭的。
至於長孫無忌……李治都不想多說了。
去年在將柳奭問罪的時候,為了顯示他依然尊敬這位太尉,他令韓王在繪制武德功臣畫像後,又為長孫無忌重新繪制了一份,以顯示天子對他最為特殊的深情厚誼。
這還不算,李治又親自拜謁了一趟長孫無忌,將他的三個庶子都給喊到了面前。
以這三人年紀已到,不當在家賦閑為由,給這三人都找了個官做。
體貼到這個份上,已是沒什麽好說的了。
可長孫無忌竟好似覺得,他得到這樣的待遇是理所應當的。
兒子的官職照領不誤,等李治在和褚遂良等人不歡而散後,將冊封宸妃一事旁敲側擊問詢於他,得到的卻是長孫無忌“為何不聽聽遂良所言”的答覆。
言外之意,褚遂良的想法便是他的想法。只是他要多給陛下留一點面子,不會將這種話以過分直白的方式說出來。
更讓李治意想不到的是,雖說褚遂良其人出自南方,但他平日裏往來的,幾乎都是關隴人士,將其歸並入長孫無忌的朋黨行列,才是合理的。
結果近來不乏南派貴族拜謁於他,似有同氣連枝之意。
李治對這些人際往來清楚得很,又怎麽會猜不到,這代表的是誰的想法!
這些話同樣沒有直接明確地表達出來,就好像只是一出出踏春邀約一般。可暗流湧動裏,只有他這個天子是被孤立在外的。
好得很,只是一條冊封宸妃的消息,居然炸出來了這麽多條大魚。
偏偏除了這些明確反對的聲音之外,其餘眾人都還保持著中立緘默的樣子,像是在靜靜地觀望著這出無聲交鋒分出高下來,不敢多往前表態。
時至今日,也還沒有一個足夠有分量的官員,真正決定站在他的身後。
這就讓他的那道敕封指令遲遲無法頒布下去。
若是他貿然在所有的反對聲音中宣旨,在眾人非議之中,他便成了個昏君!
而李治絕不甘心擔上這樣的罵名。
或許,他還可以再等上一等,讓自己的羽翼再豐滿些,隨後出手便更為穩妥了?
這想法已到了他的嘴邊,卻在他望向面前的武媚娘時,卡殼在喉嚨中沒能說出來。
雖已距離她產下六皇子過去了兩月,但大約是這半道生子對她的身體還是造成了些虧損,今日她還是靠在榻上歇息。並不僅僅是因室內光線的緣故,她的面色確實比之李治印象裏的模樣蒼白不少。
那張本有雍容之貌的臉也清瘦了幾分。
這要讓他如何才能將封妃一事難以進展宣之於口呢?
“媚娘,我……”
“陛下不必多說。”武媚娘搖了搖頭,“妾非前朝官員,陛下也不是來此商議政務的,陛下今日情緒不佳,實該先放下擔子,只當自己是個父親而已。”
她唇角笑意柔和,“您看,六郎都被您吵醒了。”
李治難免循聲便朝著躺在一旁的幼子看去,見他已早不覆剛出生時候的皮膚發紅發皺,而是在兩個月的看護中變得越發白胖可愛,下意識地便和緩下了面色。
他摸了摸幼子的臉,“幸好他不像是他姐姐一樣非要睡個大床,不然媚娘你這兒可要擺不下了。”
武媚娘失笑,“這話您去阿菟面前說說看?”
“那還是免了,”李治輕咳了一聲,“這孩子學說話怪快的,到時候她還真當我對她有意見。”
但李治都給了她那個安定公主的封號,又怎麽會不喜歡這個小女兒呢?
他尤其喜歡的是這孩子在媚娘生產之時,既有臨危不亂的穩重,又有對母親的殷切關心,一看便是遲早能擔起重任的。
說起來倒也有意思,他祖父的三女兒便是那位巾幗女將平陽昭公主,他的三女兒也頗有些虎將氣度,起碼在霸道和體格上是有些端倪了。
也不知道算不算一種無形中的緣分。
“對了,說到阿菟,”李治的語氣已從容下來了幾分,“方才我進來的時候好像見到她在塗塗畫畫?”
武媚娘回道:“這大約得怪韓王了。早前他送了弘兒一本識字圖冊,弘兒翻閱完畢後,便送與阿菟了。阿菟年紀小又聰明,便也想學著畫畫。”
她像是想到了什麽好笑的東西,語氣都顯得輕快了些,“可她人小,連筆都握不牢,能畫出個什麽玩意來?陛下還是別去看了,免得笑出來,讓阿菟不樂意了。”
武媚娘若是不這麽說,李治本也沒那麽大的興趣。她這麽一說,李治便還偏要去瞧瞧這孩子畫出了什麽歪七扭八的玩意。
阿菟眼看著就是個早熟的天才,他作為父親,留點黑歷史在手裏還怪有意思的。
這一番心念急轉之下,他也暫時先將那些反對聲音帶來的不快拋在了腦後,打算真如媚娘所說,姑且當自己只是來看望子女,享受家庭之樂的。
當他行到清月背後的時候,就看到她正聚精會神地拿著那縮小了一號的筆,正在往一片灰突突的方塊邊上塗淺粉色。
在她的面前還擺著一束顏色相近的花。
李治在她的身邊半蹲了下來,饒有興致地開口問道:“阿菟在畫什麽?”
清月頭也沒擡,答道:“房子外面的花。”
她動作停頓了一下,又轉頭一本正經地補充道:“我的。”
李治琢磨著自己在安仁殿外沒看到這個顏色的花,朝著站在一邊的侍女問道:“這是哪兒來的?”
澄心答道:“小公主自得了那處宮殿的獎賞後,時常往臨照殿去看看。春日方至,湖邊有花開了,見小公主喜歡,我等便采摘了些回來。”
原本的皇宮布局裏,臨照殿該當在最西北角的偏狹之地,可李治既給了清月這個名字,又給了安定的封號,便絕不會將這宮室選出這麽個寒磣樣子。
之所以選它,不過是因為臨照之名,和清月的名字相配罷了。
所以當宮殿封賞下來的時候,臨照殿的牌匾便被挪移到了另一處,確實是濱湖,又有一片花海。
今歲春日比往年來得更早,是花開之時了。
不過……
李治抿著嘴,忍住了笑出來的沖動。
花在眼前,再一對照阿菟畫出來的東西,那可真是天差地別也不為過了。
僅僅能看得出來,那灰突突的方塊大概便是她的臨照殿了。
因殿中的家具物事還想等到阿菟長大些後自己去選,殿中幾乎是一片空曠,在嬰兒的認知中,大概是不好看的。
李治端詳了片刻,才從這方塊裏又看出了點東西。
用綠色塗抹了一道的,應當是今日穿著綠衣服的阿菟自己,仿佛是在昭示著這座宮殿的所有權。
而間隔了幾個方塊的位置,用紅、金二色塗塗抹抹的,大概就是……
“這裏是安仁殿?”李治問道。
“對!”清月點頭。
沒等李治繼續問下去,就見她伸手指向了其中一處,接著說道:“這個是阿娘。”
李治努力辨認了許久,才從這奇形怪狀的寶藍色裏辨認出一點人形來,而因中段還有一抹玄墨色,讓李治猜測,這大概就是才出生沒多久的小兒子。
在方塊外頭還有個人形的玩意,邊上豎著一根根桿子,可能是弘兒?
那問題來了——
“這是什麽,烏雲和太陽嗎?”李治指了指在圖上籠罩在方塊之上、最為醒目的大片顏色問道。
他這話剛問出來,就見女兒用一種看傻子一樣的表情看著他,仿佛見到了什麽奇怪的東西,“這是阿耶你呀。”
“啊?”
李治呆滯了片刻,試圖從這個張牙舞爪且巨大的形狀中看出自己的樣子。但除了黃、黑、白三種顏色之外,真沒看出任何一點和自己相似的地方。
可想想這玩意是一個才一歲多的孩子畫出來的,她能記得在圖上帶著阿耶阿娘,哥哥弟弟,已算是很“孝順友愛”的了,李治便覺得,還是不能對她要求太高。
雖然目前看不出她在這方面有什麽天分,但不能打擊她的積極性。
然而李治剛想出聲誇讚兩句,便見阿菟鼓了鼓腮幫子,語帶不滿地問道:“這不像嗎?”
她把畫筆丟在了一邊,也沒管上頭還掛著顏料,甚至直接蹭在了地上,自己則伸出短短的小手,對著那張畫比劃道,“房子,都是阿耶的。”
又一指那“臨照殿”,“阿耶給我的,喜歡。”
當清月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李治清楚地看到,小孩子亮晶晶的目光裏,喜歡的情緒溢於言表。
這份情緒也一點都不作偽,誰讓那是一份讓她能多活八年的壽命保證。
可這話聽在李治的耳中,卻絕不只是話本身的意思。
他怔怔地靜止了好一會兒,直到聽到女兒又一句稚氣的“阿耶”二字才忽然回過神來。
意識到自己還沒給出個回答,他連忙答道,“你這麽一說,就很像了。”
得到這句回應,很有成就感的小公主當即指揮著宮人把丟在一邊的畫筆重新撿了回來,繼續著剛才未完成的工作,至於陛下臉上的若有所思,可不是她這個年紀的孩子應當看得懂的東西。
她也“當然”不應該知道,自己方才狀似無心的一句話,到底給李治帶來了何種影響。
當步出安仁殿的時候,李治的腿因為蹲著看女兒畫畫稍微有些發麻,讓他的腳步裏有兩步走得飄了點。
隨侍在旁的宮人連忙攙扶住了他,卻忽聽李治問道:“你覺得小孩子的話是不是更真一些?”
想著陛下方才是從何處出來的,宮人回道:“五皇子與安定公主都才一兩歲大,如何能說謊呢?”
這是個理所當然的答案。
是啊,李治心中唏噓,還這麽年幼呢……
尤其是阿菟。
她幼稚到那畫裏連個人形都怪難辨認的,若是告訴韓王這是在他的影響下搞出來的創作,作為京中畫技一絕的存在,李元嘉可能都要懷疑人生了。
可她畫中的意思,卻令李治像是被一記敲鐘給驟然砸醒了過來。
在阿菟的認知之中,他這個父親乃是所有宮室的主人,所以他可以將臨照殿賜予女兒,作為送給她的禮物。作為回應,她用最大塊的顏色鋪滿了天空,彰顯著他的存在感。
這就好像是在說——看吶阿耶,偌大一個皇宮之中,你才是這個當家做主之人。
直白而坦率,充斥著孩童的幼稚無知,卻又何嘗不是李治心中所想呢?
他甚至覺得,這當家做主之地也該當波及於天下,哪只在皇宮之中!
偏偏,就是這個連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卻總是有人鬧不明白,以為他還是當年那個剛被父親交托給臣子的稚嫩太子,非要對他做出的種種決定都指手畫腳。
就連他想要冊立一位妃嬪,他們都要從中橫加攔阻,唯恐他的下一步舉動會打亂他們的壟斷,分裂他們的聯盟!
呵,這聽起來是一件多可笑又可悲的事情。
在這份異常鮮明的對比中,李治本已打算暫時擱置的冊封宸妃計劃,又倏爾重新浮現在了腦海之中。
這群人想要憑借著自己的地位、功勳以及手中所掌握的知識和輿論,讓他服軟,讓他承認他想要聽到的百官之言就是如此政令清明、再無缺漏,可他偏偏不想讓自己繼續留在先帝的陰影之中,去兌現什麽“貞觀遺風”。
他也偏不想承認,這世上已無人有此等膽魄站出來取代那群人的地位。
薛仁貴和周道務這類人才,不能做到這種站出來明言支持,只因他們的分量還不夠,但總應當有人能做到的。
李治一邊思忖著去年洪災之時跳出來的李義府有沒有可能做到這一點,一邊又想著阿菟那張潦草卻震動人心的畫作,竟未發覺他在不知不覺間已往南走出了好一段距離,越過了數道宮墻,到了南邊這塊官署辦公之地。
像是想到了什麽一般,他神思一動,朝著其中一處官舍走了過去。
守在門邊的侍從驚見天子到此,下意識地便想行禮通傳,卻見李治朝著他擺了擺手,示意他不必多言。
李治則自己正了正面色,朝著屋中走了進去。
聽到腳步聲,屋中一位年已六旬的長者回頭朝他看來。
不等他俯身行禮,李治已快步上前兩步,將他攙扶了起來,“司空不必行此大禮,朕今日隨意走走,恰好走到此地罷了。”
他當然不是隨意走走的,他是有意來找對方的。
此刻在李治面前的老者,乃是英國公李勣。
李勣本名為徐世勣,是李唐開國功臣之一,得高祖李淵賜姓為李,因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就成了現在這個名字。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活到此時的大多已是年邁。大約也就是程知節能有這等旺盛的精力,還在西突厥戰線上作戰。
其餘人裏,像是尉遲敬德已在家中養老,李勣也少有過問政務。
當然這少做事的狀態,或多或少和他在永徽元年遭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勢力排擠有關。
不過這並不能改變一個事實,李勣此人在朝堂官員之中,從資歷到地位都相當特殊。
這也正是為何,在永徽元年李勣上表請辭後,仍舊執掌著一部分政務,而到了永徽四年,他因年邁而覺力有不逮,還是掛上了個司空的名頭,時常會來中書省辦公之地參知政事。
李勣打量著李治的神色,緩緩開口,說破了李治的來意,“陛下不像是隨意走走,才走到此地的。我人是老了,卻不代表真到了老眼昏花的時候。陛下如有事務叮囑,不如說來便是。”
李治坦然一笑,與這位長者一並行到了桌邊,相對而坐,在坐定後回道:“朕確有一事想要問詢於英國公。”
早在李治還只是晉王的時候,他便與李勣有了一番往來。
彼時李治遙領並州都督,李勣則在並州任職十餘年,這其中的上下級往來,讓李勣的身上早被打上了一層李治同黨的標簽。
而當先帝駕崩之前,李勣先被貶官,又由新繼位的李治將其召回,一路提拔到參掌機密的相位上,正如李世民死前所願,是讓李治對李勣再施加一份恩惠,進而徹底將二人之間的君臣關系捆綁落定。
這其中種種往日舊情,雖摻雜著李勣有避禍之想一度辭官退讓,李治卻從未懷疑過他對自己的忠心。
也或許同樣是這番交情,當李治終於將話說出口的時候,他發覺並沒有想象之中的難言。
“我欲立武昭儀為……”
他剛要將宸妃二字說出,卻驟然想到,那些抗拒他做出改變之人根本無所謂他要給媚娘封的是貴妃還是宸妃,只是想要將他、將媚娘都牢牢地釘死在原本的位置上罷了。
那麽他便是離經叛道一些,做出的改變更為驚天動地一些,又有什麽關系呢?
看看吧,連一個小孩子都知道,天子該當執掌天下的。
這一番思慮在被逼迫得太急中升騰,只在電光石火之間完成。
以至於自英國公耳朵裏聽到的,便已是李治吐出的下兩個字——
“皇後。”
他想立武昭儀為皇後。
這一句說出,像是打開了李治身上的某一處開關,竟讓他擡眸之間容光煥然,也讓李勣驟然想到,在萬年宮中李治朝著長孫無忌發問的時候,在山洪爆發中他立於山巔的時候,分明都是這個模樣。
不知不覺間,這位大唐天子已有了翻手風雲的魄力,讓他忽覺有些感懷。
李治已徐徐說出了後半句,“英國公以為如何?”
這便是他要問詢於李勣的問題——
立武昭儀為皇後,如何?
若是換了褚遂良在此,只怕早已如當日那出小會上一樣痛斥出聲了,可英國公的反應不同。
戎馬多年,讓這位長者的面貌中依然有一種板正莊嚴之感,但回出的這句話,卻更像是長輩對於晚輩的閑談寄語。
“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問我這個外人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不是一出正式的朝會, 而是只涉及了五位宰輔的小型議會。
但當“宸妃”二字說出的時候,依然有若一道驚雷砸下,使得滿座皆驚。
李治在將其說出口的時候, 甚至沒忘記同時將其提筆寫出來,像是唯恐諸人不知道他要說什麽一般。
這足以看得出,他不是在與人說個笑話, 而是以一種端正嚴肅的口吻試圖與在場諸人商議。
可他這個議題真不簡單吶。
宸妃,好一個宸妃!
宸這個字, 何止不在“貴、淑、德、賢”四妃名號之中,其內涵也非同一般。
這是個時常用來指代紫薇或者帝王的稱號, 可如今竟是要被李治給用在妃嬪身上。
如此說來, 李治這是直接跳過了早前提議昭儀封妃之說,要在四妃名號之上再創一個更為隆重的名頭,專為武昭儀所設。
真是——
前所未有之事!
來濟與韓瑗相互過了個眼神, 都看出了對方眼中的憂慮。
憑借著二人的敏銳都不難聽出,陛下開口之時, 充滿著來勢洶洶的意思。
此番忽然召集眾人議會,竟也未令太尉出席, 更顯出其鋒芒畢露。
細想之下又覺並不奇怪,武昭儀冒險隨同陛下祭拜昭陵,以求洗脫身份上的問題,更是為子嗣單薄的陛下又生下了一位小皇子。
此等行事,陛下怎能不為她所打動呢?
這也給了陛下提出晉位的契機。
但若當真放任李治行事, 讓他先借著去歲的籍田禮與關中水患一事除掉了柳奭, 再借著冊封武昭儀為宸妃取代王皇後和太子李忠的位置, 進而一步步蠶食,這禍事遲早會席卷朝堂, 隨後波及到他們頭上的。
所以哪怕明知去歲陛下便冷酷手段行事,時至今日也沒給中書令起覆的機會,他們也依然必須對陛下的某些決定,做出必要的反對。
不過來濟到底是難以忘記去年的岐山之上夜觀山洪的景象,在陛下出口提出宸妃封號之時,先是怔楞了一瞬,反倒是另一頭,同樣被召集到此地來的尚書右仆射可沒那麽多猶豫不猶豫的。
這不是別人,正是先帝顧命大臣之一的褚遂良。
尚書省左仆射於志寧年近七旬,對於陛下的種種決定已甚少幹涉,全然抱著不聞不問的做派,哪頭也不靠著,右仆射褚遂良便等同於尚書省明表態度的長官。
李治眼皮一跳,直覺這人嘴裏說不出好話來。
果然聽到褚遂良開口便道:“陛下為昭儀生造妃嬪封號,在貴妃之上另設宸妃,那欲置皇後於何地呢?皇後為陛下在藩府之時先帝賜婚而來,份屬名家,至今無有過錯,再觀昭儀其人,門第衰微,不為貴姓,絕不堪配宸之一字!”
“妃嬪雖非中宮,四妃仍表陛下體面,何況欲於四妃之上再設名號?再看武昭儀其人,固為陛下生育有功,然從未聽其有幽閑令淑之美德,還望陛下三思。”
褚遂良話畢,便直挺挺地站定在了那裏,宛然是覺得自己的這番諫言有理有據。
唐初風尚也本就是出言直諫為美德,更令他出口之時理直氣壯。
何況早在李治將他們幾人找來之前,長孫無忌便已隱約自拜謁昭陵的種種跡象中推斷出了些端倪。
於是在褚遂良與他早前會面的時候,長孫無忌便暗示過,若是陛下有不妥之舉,褚遂良但可直接反駁,隨後他會為其補上說辭的。
可褚遂良是說痛快了,卻無異於在李治興致正盛的時候,一個巴掌打在了他的臉上。
李治目光中厲色一閃而過。
但此種情形在他說話之前已有預料,開口之時倒仍是語氣和緩,“褚卿,古人有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你評點昭儀家世,枉顧武德功臣,又妄言妃嬪德操,此非君子所為吧?”
褚遂良面不改色,持笏叩首,“陛下言行舉止有失,臣自然不敢屈從。若陛下以為臣此舉乃是忤逆聖顏,合該萬死,將臣拉下去處置便是。但加封武昭儀為宸妃,實不可行!”
李治冷冷地看著在座幾人的表情。
在場五人裏——
於志寧悶頭不言,崔敦禮安分端坐,最是疾言厲色的,便是褚遂良。再觀望得仔細一些,便不難發覺,也在此地的韓瑗和來濟兩位,都有意欲起身呼應褚遂良的意思,眼看就只差一把火了。
他連忙一擺衣袖,“此事容後重議,朕不想聽到一家之言。”
這出冊封宸妃的小會議不歡而散得很快,甚至快到讓人以為,李治是不是只在突然之間冒出的想法。
可自母親魏國夫人處得到消息後,王皇後卻絕不敢這樣以為。
“宸”這個字的分量太重了,重到絕不是一拍腦門就能想得出來的。
陛下之所以在褚遂良提出反駁意見後,果斷停止了計劃,不過是因為不想看到,在此番他召集起來的五個人中,竟有三人公然對他持以反對的論調。
現在還可以說,是一人反對,四人未曾表態,在臉面上好看得多,也就有了將其重新提出的可能。
深知此刻局勢緊迫,王皇後在殿中端坐了小半日後,果斷出了門。
她當然不是自討沒趣去尋李治過問封妃之事的,這話說出去只怕還要起到反效果。
她是去拉攏盟友的。
-----
淑景殿中,蕭淑妃將目光從面前正在修剪捯飭的盆景之上挪開,落到了王皇後的臉上,語氣淡淡,“真是難得,有一天居然會從你的嘴裏,說出聯合這兩個字。”
蘭陵蕭氏多出美人,蕭淑妃也不例外。
昔年李治尚未登基還是太子的時候,蕭淑妃以太子良娣的身份備受恩寵,這才能令雍王李素節在封號上如此特殊。
也正是這份從家世到聖寵上的優勢,才讓她在前些年有和王皇後爭鋒相對的底氣。
但近兩年間,除了去歲協助於雍王籌辦陛下的籍田禮外,已很少聽到蕭淑妃冒尖的動靜。
她此刻半靠在鏤空窗格旁的矮榻上,窗邊竹影與案幾上的盆景交映成趣,連帶著她稍顯美艷的眉眼都看起來柔和了不少,仿佛有幾分與世無爭的做派。
但當聽到王皇後說出的下一句話時,蕭淑妃的眉頭還是倏爾一緊。
王皇後道:“你還是那麽不聰明。明明優勢在握,卻從不明白何時該當破釜沈舟。”
“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我笑你既看明白了一些東西,又沒看明白。”王皇後在蕭淑妃的對面坐下,轉頭往殿中宮人的臉上掃了一眼,“這是你的待客之道嗎?我往安仁殿去的時候都有茶點擺在面前呢。”
蕭淑妃擡了擡眼簾,擺手示意宮女退下去籌備茶水。“有話直說便是,何必彎彎繞繞的。”
她的宮女退下之時,乖覺地將殿門先給關上了,料來這出籌備不會太快,留出了充裕的空間給那二人交談。
見只剩下了她們二人,王皇後這才緩緩開口,“當年陛下對你的期望頗高,但你只是想要母憑子貴,借著陛下對雍王的寵愛更進一步,卻完全沒想為陛下做更多的事情,所以陛下對你早有不滿。那麽武昭儀進宮後不久你便失寵,真是實屬應當。”
蕭淑妃的面色微變,卻沒說出反駁之言來。
在她面前的這位高門貴女氣場淩厲,語帶倒刺,竟絲毫也不顧後妃往來的規矩,給彼此留出些餘地,只這一句便紮人肺腑。
可想到那句讓人不必彎彎繞繞的話還是她自己說的,蕭淑妃又將這份苦悶給吞咽了下去。
這幾年間她一面旁觀著宮中人事起落,一面也算有些覺悟了。
聽得王皇後已接著說了下去,“蕭淑妃,你這等習慣可真是不太好。”
“別以為我看不出來,如今你也不想多問多管,只想一邊維系著雍王的地位,一邊見我同武昭儀分出個高下來,好從中漁翁得利。可你別忘了,有些戲不是這麽好看的?也不是人人都能坐得那個撿漏的位置!”
她伸手拍在了二人之間的案幾之上,“你真以為,這會是個兩敗俱傷的局面嗎?”
蕭淑妃對上了她的目光,“皇後說笑了,您為後宮之首,武昭儀承您恩德入宮,需對您執禮數,何來兩敗俱傷。”
王皇後冷笑了一聲,“這種體面話,有外人在的時候說說也就算了,在此時有什麽好說的。我沒同你繞圈子,你倒是來跟我比油嘴滑舌了。”
“那也別怪我將話都跟你說明白了。武媚娘此人聰明得很,她知道陛下要什麽,更知道將自己的前途和陛下捆綁在一處,所以如今沒有什麽我與她都在陛下面前失勢的可能,只有兩種結果。”
蕭淑妃眉心微蹙,已隱約猜到了王皇後會說出什麽來。
王皇後字字緊逼,“要麽,我贏,繼續坐穩我這皇後的位置,太子依然是太子,前朝朝堂之上,陛下依然要對關隴勢力仰仗有加。”
“要麽,我輸,武昭儀與陛下共同進退,到時候皇後之位轉手於她,總歸她膝下有兩位皇子,由誰來做這個太子都無妨。陛下已先削了我舅父的官職,誰知他會不會將兩位顧命大臣也給一並削了。”
“那麽,蕭淑妃,你在哪兒?”
蕭淑妃人雖未動,發間步搖卻有一瞬的顫動。
王皇後往回靠了靠,一面端詳著蕭淑妃的神情,一邊用溫和下來幾分的語氣說道:“你與我相識這麽多年,不會不知道我是什麽脾氣的人。倘若我贏了,既已有太子在手,別管他是不是由我所出,你我起碼還能對坐相談,可若是武昭儀上位……”
這位舉止端方的皇後直到此時才在臉上顯示出幾分軟弱姿態,她嘆了口氣,“蕭淑妃,以你的消息靈便不會不知道,陛下有意冊立她為宸妃。連宸這個字都肯給她了,還有讓你借機覆起的機會嗎?”
蕭淑妃闔目深吸了一口氣,雖然依然未曾開口,卻已有了個答案。
沒有了。
無論是因武昭儀和陛下乃是同路之人,還是因為陛下真是個癡情人,要將並無後臺的武昭儀扶持上位,武昭儀和王皇後都是二中選一的結果。
不是她在此地潛心靜修,又讓雍王保持著對外的好名聲,便能從中牟利的。
李素節不是李治。
李忠和李弘也不是李承乾和李泰。
而倘若武昭儀取勝,也就意味著陛下能在朝堂上獨攬大權,不再被一些東西牽絆住手腳,她蕭淑妃何止無功,在此前的“無為”只怕還要被追究責任!
她們這位陛下,說有情也有情,說無情……也無情啊。
所以一點也不奇怪,來找她的會是王皇後,而不是看起來更為勢單力薄的武昭儀。
聽得門外隱約傳來了宮女走回的動靜,蕭淑妃重新撿起了案上的剪子,對著面前的盆景又落了一刀。落刀哢嚓的聲響稍稍蓋住了她開口的聲音,倒也足夠讓王皇後聽個清楚,“你需要我做什麽?”
王皇後答道:“讓有些該辦事的人給陛下施壓。”
哪怕宸妃因“宸”字貴重,也絕不能開這個先例!
“不過,也得小心一些,”王皇後起身之時又補充了一句,“若是真將陛下圍追堵截到死路,誰知道會不會激起他的逆反之心呢?”
那畢竟還是天子啊。
蕭淑妃頷首,“此事不必你教我。且恕我不能多款待皇後殿下了。”
皇後不願讓人知道她來此地拜訪,不會在這裏久留,宮女備下的茶點是派不上用場了。
至於她……送走了王皇後之後,蕭淑妃揉了揉額角,又忽覺有些悵然。可局勢至此,正如王皇後所說,她不能給武昭儀取而代之的機會。
她也並不只是自己一個人,還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在身側呢。
若她倒了,那三個孩子又該怎麽辦呢?
大概是討不了好的。
她擡手對著心腹宮女招了招,示意對方為她鋪紙研墨。
王皇後來得匆匆,她這頭也不能太過拖沓,她也當然知道王皇後話中所說的意思,不會弄出過猶不及的花招。
陛下如今還未將冊封宸妃之事宣之於眾,她便不能讓人以明確的方式做出反對,還是得以迂回的方式來做了。
比如說……
她落筆寫下了第一個字。
——————
清月看著面前的畫本,用拳頭握著筆又往一旁的顏料盤裏蘸了蘸。
當然,給一周歲多點的小孩子塗鴉所用的顏料,都已經過了專門的篩選,唯恐她將顏料給吞咽下肚,比如藤黃這種顏色,便被排除在外了。
不僅如此,還需另有一人監督著她的行動,防止她搞出什麽其他的名堂。
她沈默地和盯著她的澄心對視了一眼,又鬼鬼祟祟地往內室的方向瞟去,見聽不到那頭的聲音,頗有些不滿地轉回了視線。
不過就算聽不到,眼見李治來時的躁怒壓抑神情,她也能大致猜得出來發生了何事。
哎,好慘一皇帝。
去年年末的李賢出生,因武昭儀是在拜謁昭陵的半道上發動,險些出事,又有她以幼兒對母親的擔憂加深了李治的同情,直接將他意圖徹底打開局面的情緒逼迫到了頂峰。
柳奭被削官遣返後並無再度被拽回朝堂的跡象,也讓李治意識到,只要他行動得法,完全有實現自主權的機會。
而這兩廂合並,便讓李治下定決心要盡快打開局面。
將媚娘自武昭儀的位置上封妃,便是他意圖再度觀望朝堂局勢的第一步。
這個妃還不能是尋常的妃嬪,起碼要先壓過蕭淑妃才好。
這份特殊或許多少也有些出自李治的本心。
所以才有了那一個“宸”字。
可李治怎麽也沒想到,這一步走出後遭到的反對會有如此之激烈。
先是在那出召集了五名臣子的議事上,褚遂良以“先朝托付”的立場表達出了明確的反對。
同為宰相的韓瑗、來濟雖還未來得及說話,眼看也是站在褚遂良這頭的。
至於長孫無忌……李治都不想多說了。
去年在將柳奭問罪的時候,為了顯示他依然尊敬這位太尉,他令韓王在繪制武德功臣畫像後,又為長孫無忌重新繪制了一份,以顯示天子對他最為特殊的深情厚誼。
這還不算,李治又親自拜謁了一趟長孫無忌,將他的三個庶子都給喊到了面前。
以這三人年紀已到,不當在家賦閑為由,給這三人都找了個官做。
體貼到這個份上,已是沒什麽好說的了。
可長孫無忌竟好似覺得,他得到這樣的待遇是理所應當的。
兒子的官職照領不誤,等李治在和褚遂良等人不歡而散後,將冊封宸妃一事旁敲側擊問詢於他,得到的卻是長孫無忌“為何不聽聽遂良所言”的答覆。
言外之意,褚遂良的想法便是他的想法。只是他要多給陛下留一點面子,不會將這種話以過分直白的方式說出來。
更讓李治意想不到的是,雖說褚遂良其人出自南方,但他平日裏往來的,幾乎都是關隴人士,將其歸並入長孫無忌的朋黨行列,才是合理的。
結果近來不乏南派貴族拜謁於他,似有同氣連枝之意。
李治對這些人際往來清楚得很,又怎麽會猜不到,這代表的是誰的想法!
這些話同樣沒有直接明確地表達出來,就好像只是一出出踏春邀約一般。可暗流湧動裏,只有他這個天子是被孤立在外的。
好得很,只是一條冊封宸妃的消息,居然炸出來了這麽多條大魚。
偏偏除了這些明確反對的聲音之外,其餘眾人都還保持著中立緘默的樣子,像是在靜靜地觀望著這出無聲交鋒分出高下來,不敢多往前表態。
時至今日,也還沒有一個足夠有分量的官員,真正決定站在他的身後。
這就讓他的那道敕封指令遲遲無法頒布下去。
若是他貿然在所有的反對聲音中宣旨,在眾人非議之中,他便成了個昏君!
而李治絕不甘心擔上這樣的罵名。
或許,他還可以再等上一等,讓自己的羽翼再豐滿些,隨後出手便更為穩妥了?
這想法已到了他的嘴邊,卻在他望向面前的武媚娘時,卡殼在喉嚨中沒能說出來。
雖已距離她產下六皇子過去了兩月,但大約是這半道生子對她的身體還是造成了些虧損,今日她還是靠在榻上歇息。並不僅僅是因室內光線的緣故,她的面色確實比之李治印象裏的模樣蒼白不少。
那張本有雍容之貌的臉也清瘦了幾分。
這要讓他如何才能將封妃一事難以進展宣之於口呢?
“媚娘,我……”
“陛下不必多說。”武媚娘搖了搖頭,“妾非前朝官員,陛下也不是來此商議政務的,陛下今日情緒不佳,實該先放下擔子,只當自己是個父親而已。”
她唇角笑意柔和,“您看,六郎都被您吵醒了。”
李治難免循聲便朝著躺在一旁的幼子看去,見他已早不覆剛出生時候的皮膚發紅發皺,而是在兩個月的看護中變得越發白胖可愛,下意識地便和緩下了面色。
他摸了摸幼子的臉,“幸好他不像是他姐姐一樣非要睡個大床,不然媚娘你這兒可要擺不下了。”
武媚娘失笑,“這話您去阿菟面前說說看?”
“那還是免了,”李治輕咳了一聲,“這孩子學說話怪快的,到時候她還真當我對她有意見。”
但李治都給了她那個安定公主的封號,又怎麽會不喜歡這個小女兒呢?
他尤其喜歡的是這孩子在媚娘生產之時,既有臨危不亂的穩重,又有對母親的殷切關心,一看便是遲早能擔起重任的。
說起來倒也有意思,他祖父的三女兒便是那位巾幗女將平陽昭公主,他的三女兒也頗有些虎將氣度,起碼在霸道和體格上是有些端倪了。
也不知道算不算一種無形中的緣分。
“對了,說到阿菟,”李治的語氣已從容下來了幾分,“方才我進來的時候好像見到她在塗塗畫畫?”
武媚娘回道:“這大約得怪韓王了。早前他送了弘兒一本識字圖冊,弘兒翻閱完畢後,便送與阿菟了。阿菟年紀小又聰明,便也想學著畫畫。”
她像是想到了什麽好笑的東西,語氣都顯得輕快了些,“可她人小,連筆都握不牢,能畫出個什麽玩意來?陛下還是別去看了,免得笑出來,讓阿菟不樂意了。”
武媚娘若是不這麽說,李治本也沒那麽大的興趣。她這麽一說,李治便還偏要去瞧瞧這孩子畫出了什麽歪七扭八的玩意。
阿菟眼看著就是個早熟的天才,他作為父親,留點黑歷史在手裏還怪有意思的。
這一番心念急轉之下,他也暫時先將那些反對聲音帶來的不快拋在了腦後,打算真如媚娘所說,姑且當自己只是來看望子女,享受家庭之樂的。
當他行到清月背後的時候,就看到她正聚精會神地拿著那縮小了一號的筆,正在往一片灰突突的方塊邊上塗淺粉色。
在她的面前還擺著一束顏色相近的花。
李治在她的身邊半蹲了下來,饒有興致地開口問道:“阿菟在畫什麽?”
清月頭也沒擡,答道:“房子外面的花。”
她動作停頓了一下,又轉頭一本正經地補充道:“我的。”
李治琢磨著自己在安仁殿外沒看到這個顏色的花,朝著站在一邊的侍女問道:“這是哪兒來的?”
澄心答道:“小公主自得了那處宮殿的獎賞後,時常往臨照殿去看看。春日方至,湖邊有花開了,見小公主喜歡,我等便采摘了些回來。”
原本的皇宮布局裏,臨照殿該當在最西北角的偏狹之地,可李治既給了清月這個名字,又給了安定的封號,便絕不會將這宮室選出這麽個寒磣樣子。
之所以選它,不過是因為臨照之名,和清月的名字相配罷了。
所以當宮殿封賞下來的時候,臨照殿的牌匾便被挪移到了另一處,確實是濱湖,又有一片花海。
今歲春日比往年來得更早,是花開之時了。
不過……
李治抿著嘴,忍住了笑出來的沖動。
花在眼前,再一對照阿菟畫出來的東西,那可真是天差地別也不為過了。
僅僅能看得出來,那灰突突的方塊大概便是她的臨照殿了。
因殿中的家具物事還想等到阿菟長大些後自己去選,殿中幾乎是一片空曠,在嬰兒的認知中,大概是不好看的。
李治端詳了片刻,才從這方塊裏又看出了點東西。
用綠色塗抹了一道的,應當是今日穿著綠衣服的阿菟自己,仿佛是在昭示著這座宮殿的所有權。
而間隔了幾個方塊的位置,用紅、金二色塗塗抹抹的,大概就是……
“這裏是安仁殿?”李治問道。
“對!”清月點頭。
沒等李治繼續問下去,就見她伸手指向了其中一處,接著說道:“這個是阿娘。”
李治努力辨認了許久,才從這奇形怪狀的寶藍色裏辨認出一點人形來,而因中段還有一抹玄墨色,讓李治猜測,這大概就是才出生沒多久的小兒子。
在方塊外頭還有個人形的玩意,邊上豎著一根根桿子,可能是弘兒?
那問題來了——
“這是什麽,烏雲和太陽嗎?”李治指了指在圖上籠罩在方塊之上、最為醒目的大片顏色問道。
他這話剛問出來,就見女兒用一種看傻子一樣的表情看著他,仿佛見到了什麽奇怪的東西,“這是阿耶你呀。”
“啊?”
李治呆滯了片刻,試圖從這個張牙舞爪且巨大的形狀中看出自己的樣子。但除了黃、黑、白三種顏色之外,真沒看出任何一點和自己相似的地方。
可想想這玩意是一個才一歲多的孩子畫出來的,她能記得在圖上帶著阿耶阿娘,哥哥弟弟,已算是很“孝順友愛”的了,李治便覺得,還是不能對她要求太高。
雖然目前看不出她在這方面有什麽天分,但不能打擊她的積極性。
然而李治剛想出聲誇讚兩句,便見阿菟鼓了鼓腮幫子,語帶不滿地問道:“這不像嗎?”
她把畫筆丟在了一邊,也沒管上頭還掛著顏料,甚至直接蹭在了地上,自己則伸出短短的小手,對著那張畫比劃道,“房子,都是阿耶的。”
又一指那“臨照殿”,“阿耶給我的,喜歡。”
當清月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李治清楚地看到,小孩子亮晶晶的目光裏,喜歡的情緒溢於言表。
這份情緒也一點都不作偽,誰讓那是一份讓她能多活八年的壽命保證。
可這話聽在李治的耳中,卻絕不只是話本身的意思。
他怔怔地靜止了好一會兒,直到聽到女兒又一句稚氣的“阿耶”二字才忽然回過神來。
意識到自己還沒給出個回答,他連忙答道,“你這麽一說,就很像了。”
得到這句回應,很有成就感的小公主當即指揮著宮人把丟在一邊的畫筆重新撿了回來,繼續著剛才未完成的工作,至於陛下臉上的若有所思,可不是她這個年紀的孩子應當看得懂的東西。
她也“當然”不應該知道,自己方才狀似無心的一句話,到底給李治帶來了何種影響。
當步出安仁殿的時候,李治的腿因為蹲著看女兒畫畫稍微有些發麻,讓他的腳步裏有兩步走得飄了點。
隨侍在旁的宮人連忙攙扶住了他,卻忽聽李治問道:“你覺得小孩子的話是不是更真一些?”
想著陛下方才是從何處出來的,宮人回道:“五皇子與安定公主都才一兩歲大,如何能說謊呢?”
這是個理所當然的答案。
是啊,李治心中唏噓,還這麽年幼呢……
尤其是阿菟。
她幼稚到那畫裏連個人形都怪難辨認的,若是告訴韓王這是在他的影響下搞出來的創作,作為京中畫技一絕的存在,李元嘉可能都要懷疑人生了。
可她畫中的意思,卻令李治像是被一記敲鐘給驟然砸醒了過來。
在阿菟的認知之中,他這個父親乃是所有宮室的主人,所以他可以將臨照殿賜予女兒,作為送給她的禮物。作為回應,她用最大塊的顏色鋪滿了天空,彰顯著他的存在感。
這就好像是在說——看吶阿耶,偌大一個皇宮之中,你才是這個當家做主之人。
直白而坦率,充斥著孩童的幼稚無知,卻又何嘗不是李治心中所想呢?
他甚至覺得,這當家做主之地也該當波及於天下,哪只在皇宮之中!
偏偏,就是這個連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卻總是有人鬧不明白,以為他還是當年那個剛被父親交托給臣子的稚嫩太子,非要對他做出的種種決定都指手畫腳。
就連他想要冊立一位妃嬪,他們都要從中橫加攔阻,唯恐他的下一步舉動會打亂他們的壟斷,分裂他們的聯盟!
呵,這聽起來是一件多可笑又可悲的事情。
在這份異常鮮明的對比中,李治本已打算暫時擱置的冊封宸妃計劃,又倏爾重新浮現在了腦海之中。
這群人想要憑借著自己的地位、功勳以及手中所掌握的知識和輿論,讓他服軟,讓他承認他想要聽到的百官之言就是如此政令清明、再無缺漏,可他偏偏不想讓自己繼續留在先帝的陰影之中,去兌現什麽“貞觀遺風”。
他也偏不想承認,這世上已無人有此等膽魄站出來取代那群人的地位。
薛仁貴和周道務這類人才,不能做到這種站出來明言支持,只因他們的分量還不夠,但總應當有人能做到的。
李治一邊思忖著去年洪災之時跳出來的李義府有沒有可能做到這一點,一邊又想著阿菟那張潦草卻震動人心的畫作,竟未發覺他在不知不覺間已往南走出了好一段距離,越過了數道宮墻,到了南邊這塊官署辦公之地。
像是想到了什麽一般,他神思一動,朝著其中一處官舍走了過去。
守在門邊的侍從驚見天子到此,下意識地便想行禮通傳,卻見李治朝著他擺了擺手,示意他不必多言。
李治則自己正了正面色,朝著屋中走了進去。
聽到腳步聲,屋中一位年已六旬的長者回頭朝他看來。
不等他俯身行禮,李治已快步上前兩步,將他攙扶了起來,“司空不必行此大禮,朕今日隨意走走,恰好走到此地罷了。”
他當然不是隨意走走的,他是有意來找對方的。
此刻在李治面前的老者,乃是英國公李勣。
李勣本名為徐世勣,是李唐開國功臣之一,得高祖李淵賜姓為李,因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就成了現在這個名字。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活到此時的大多已是年邁。大約也就是程知節能有這等旺盛的精力,還在西突厥戰線上作戰。
其餘人裏,像是尉遲敬德已在家中養老,李勣也少有過問政務。
當然這少做事的狀態,或多或少和他在永徽元年遭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勢力排擠有關。
不過這並不能改變一個事實,李勣此人在朝堂官員之中,從資歷到地位都相當特殊。
這也正是為何,在永徽元年李勣上表請辭後,仍舊執掌著一部分政務,而到了永徽四年,他因年邁而覺力有不逮,還是掛上了個司空的名頭,時常會來中書省辦公之地參知政事。
李勣打量著李治的神色,緩緩開口,說破了李治的來意,“陛下不像是隨意走走,才走到此地的。我人是老了,卻不代表真到了老眼昏花的時候。陛下如有事務叮囑,不如說來便是。”
李治坦然一笑,與這位長者一並行到了桌邊,相對而坐,在坐定後回道:“朕確有一事想要問詢於英國公。”
早在李治還只是晉王的時候,他便與李勣有了一番往來。
彼時李治遙領並州都督,李勣則在並州任職十餘年,這其中的上下級往來,讓李勣的身上早被打上了一層李治同黨的標簽。
而當先帝駕崩之前,李勣先被貶官,又由新繼位的李治將其召回,一路提拔到參掌機密的相位上,正如李世民死前所願,是讓李治對李勣再施加一份恩惠,進而徹底將二人之間的君臣關系捆綁落定。
這其中種種往日舊情,雖摻雜著李勣有避禍之想一度辭官退讓,李治卻從未懷疑過他對自己的忠心。
也或許同樣是這番交情,當李治終於將話說出口的時候,他發覺並沒有想象之中的難言。
“我欲立武昭儀為……”
他剛要將宸妃二字說出,卻驟然想到,那些抗拒他做出改變之人根本無所謂他要給媚娘封的是貴妃還是宸妃,只是想要將他、將媚娘都牢牢地釘死在原本的位置上罷了。
那麽他便是離經叛道一些,做出的改變更為驚天動地一些,又有什麽關系呢?
看看吧,連一個小孩子都知道,天子該當執掌天下的。
這一番思慮在被逼迫得太急中升騰,只在電光石火之間完成。
以至於自英國公耳朵裏聽到的,便已是李治吐出的下兩個字——
“皇後。”
他想立武昭儀為皇後。
這一句說出,像是打開了李治身上的某一處開關,竟讓他擡眸之間容光煥然,也讓李勣驟然想到,在萬年宮中李治朝著長孫無忌發問的時候,在山洪爆發中他立於山巔的時候,分明都是這個模樣。
不知不覺間,這位大唐天子已有了翻手風雲的魄力,讓他忽覺有些感懷。
李治已徐徐說出了後半句,“英國公以為如何?”
這便是他要問詢於李勣的問題——
立武昭儀為皇後,如何?
若是換了褚遂良在此,只怕早已如當日那出小會上一樣痛斥出聲了,可英國公的反應不同。
戎馬多年,讓這位長者的面貌中依然有一種板正莊嚴之感,但回出的這句話,卻更像是長輩對於晚輩的閑談寄語。
“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問我這個外人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